美国太空探索技术(SpaceX)创始人马斯克近日宣布,原定于2026年实施的首次无人火星任务将推迟至2028年,载人飞行计划更延后至2030年。这一调整标志着其“火星移民”愿景遭遇重大挫折。
技术难题:回收的漫长之路
SpaceX的“星舰”飞船是火星任务的核心载体,但今年5月的第九次试飞中,火箭在重返大气层时,第二级失控损毁。尽管SpaceX已实现“筷子夹火箭”式机械臂回收技术,但“星舰”飞船的隔热罩耐高温性能、在轨加注燃料系统的稳定性仍需验证。马斯克坦言:“要确保飞船在环境下可靠运行,至少需要3年时间。”
前往火星需至少6个月航行,期间宇航员将于高强度宇宙辐射中,可能引发损伤等不可逆伤害。此外,密闭环境中的孤独感、社交隔离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方案。国内航天专家指出:“目前空间站的支持系统依赖地球物资补给,而火星任务需实现完全自给,这需要突破水循环、氧气再生等多项技术。”
商业前景:从“狂想”到“可行”的路径探索
尽管计划推迟,马斯克仍坚持长远目标:在每个发射窗口期(每26个月一次)运送1000-2000艘“星舰”,最终在火星建立可容纳百万人的文明。然而,批评者认为其时间表过于乐观。国内商业航天分析师李明表示:“火星移民需解决资源分配等复杂问题,目前更现实的路径是先建立月球基地作为中转站。”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