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开学季到来,托幼机构和学校成为儿童青少年聚集场所,传染病传播风险显著增加。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,开学季学生需重点防范呼吸道、肠道及虫媒三大类传染病,医生结合实际案例给出科学防护指南。
一、三类高发传染病,症状与传播途径全解析
1. 呼吸道传染病:流感、新冠、水痘等
典型症状:突发高热(39~40℃)、咳嗽、咽痛、全身酸痛,流感患者可能伴随畏寒、寒战。
传播途径:通过空气飞沫、密切接触传播,在密闭教室、宿舍中易发生聚集性疫情。
医生提醒:黑龙江省疾控中心指出,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有效的手段,建议家长及时为孩子接种。
2. 肠道传染病:诺如病毒、手足口病
典型症状:诺如病毒感染以呕吐、腹泻为主,儿童呕吐更明显;手足口病表现为手、足、臀部疱疹及口腔溃疡。
传播途径:粪-口传播为主,诺如病毒可通过污染的食物、水或接触患者呕吐物气溶胶传播。
案例警示:2025年1月,云南临沧一小学121名学生因诺如病毒感染集体就诊,环境样本检测出Ⅱ型诺如病毒阳性。
3. 虫媒传染病:登革热、基孔肯雅热(南方地区)
典型症状:发热、皮疹、关节剧烈疼痛(基孔肯雅热),严重者可出现脑炎、出血等并发症。
传播途径:通过伊蚊叮咬传播,南方省份如广东、海南需重点防范输入性疫情。
防控关键:重庆渝中区教委建议,开学前彻底清理校园积水,安装纱门纱窗,夜间使用蚊帐。
二、医生支招:5步科学防护,降低感染风险
勤洗手,阻断传播链:
饭前、便后、外出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,咳嗽、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。
家长接触儿童前需规范洗手,避免成为“移动传染源”。
居家卫生,减少病毒存活:
每日通风两次,每次不少于30分钟;玩具、餐具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。
南方地区需定期清理花盆托盘、废旧轮胎等易积水区域,灭蚊防蚊。
健康生活,提升免疫力:
保证充足睡眠(小学生10小时/天,中学生9小时/天),均衡饮食(增加优质蛋白、维生素摄入)。
开学前一周逐步调整作息,适应学校节奏。
疫苗接种,构建免疫屏障:
及时接种流感、水痘、手足口病(EV71型)疫苗,降低重症风险。
广东省疾控中心提示:水痘疫苗需接种两剂,间隔3个月以上。
健康监测,早发现早隔离:
每日晨检观察孩子精神状态,出现发热、呕吐、皮疹等症状时居家观察,必要时就医。
集体宿舍学生避免共用毛巾、水杯等个人物品。
三、特殊场景应对:南方虫媒传染病防控
基孔肯雅热高发区:从疫情地区返回的学生需主动健康监测14天,出现发热、关节痛及时就诊。
校园灭蚊行动:重庆南岸区教委倡议,开学前开展“爱国卫生运动”,重点清理垃圾杂物、废弃瓶罐积水。
结语:家校协同,筑牢健康防线
开学季传染病防控需家长、学校、学生三方联动。通过勤洗手、常通风、打疫苗、早监测等措施,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。医生提醒:若孩子出现持续高热、意识障碍等重症表现,需立即就医,避免延误治疗。让我们以科学防护迎接新学期,守护孩子健康成长!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