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23日晚,海口东坡老码头灯火璀璨,2025年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竹竿舞大赛在此激情启幕。海南省内16支精英队伍与云南、贵州、广西的3支特邀表演队同台竞技,以竹竿为媒、以舞蹈为桥,为现场数千名观众献上一场融合非遗魅力与体育竞技的视觉盛宴。
千年非遗的现代转身:从祭祀到竞技
竹竿舞作为黎族、苗族的传统舞蹈,曾是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此次大赛中,这一非遗项目被赋予全新内涵:海南省内各市县通过层层选拔,派出18人组成的精英队伍参赛,每支队伍均需在3分钟内完成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。云南弘雨健身舞文艺队将彝族元素融入竹竿舞,贵州仫佬族艺术团则以《竹跃狮腾》展现民族风情,传统与创新的碰撞让千年非遗焕发新生。
竞技场上的文化较量:细节决定成败
比赛现场,竹竿开合的节奏声与观众的喝彩声交织成曲。裁判团从动作完成度、节奏准确性、团队协作、服装道具及创新表现五大维度综合评分。海南本土队伍凭借对竹竿舞本源的深刻理解占据优势,而省外队伍则以跨界融合取胜。最终,琼海市代表队以《万泉河上的竹影》斩获一等奖,其将红色文化与竹竿舞结合的创新编排赢得满堂彩。
文旅融合的深度实践:非遗活化与经济共振
此次大赛是海南“非遗+旅游”模式的又一成功案例。赛事举办地东坡老码头通过设置非遗体验区,让游客亲手制作竹竿舞道具、学习基础舞步,深度感受黎苗文化。据统计,活动带动周边民宿预订量增长,餐饮消费同比增长,印证了“一节兴百业”的文旅效应。海南省旅文厅负责人表示:“竹竿舞大赛不仅是一场竞技,更是海南非遗走向世界的窗口。”
传承与创新的双重突破:非遗保护的“海南样本”
面对竹竿舞传承方式落后、专业人才匮乏等困境,海南探索出“竞技化+数字化”的破局之路:
竞技化转型:通过设立奖项、制定评分标准,将竹竿舞从民间娱乐提升为规范化的体育竞技项目。
数字化传播:利用5G+VR技术,对赛事进行全景直播,全球网友可360°沉浸式观看“竹竿上的舞蹈”。
教育化渗透:将竹竿舞纳入中小学大课间活动,琼海市第三届乡咖文化季更推出“竹竿舞研学路线”,吸引数千名青少年参与。
当最后一支队伍完成表演,椰城的海风中仍回荡着竹竿的节奏声。这场大赛不仅让非遗“活”在当下,更让世界看到了海南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担当。正如一位参赛选手所言:“竹竿舞的根在海南,但它的枝叶可以伸向更远的地方。”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