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暑期,湖南衡阳、江西九江、天津等多地图书馆被曝出成为“免费托儿所”的现象:家长将孩子送至图书馆后离开,部分儿童无人看管,喧哗、追逐等行为影响其他读者,引发社会对公共空间功能边界的讨论。这一现象背后,既折射出双职工家庭暑期托管难的现实困境,也暴露出公共文化服务在应对社会需求时的转型挑战。
现象:图书馆的“托管功能”被过度依赖
据报道,多地图书馆暑期日均接待儿童超千人次,部分孩子处于“放养”状态。家长选择图书馆作为“托管点”的原因集中于三点:一是经济成本,私立托管班月均费用2000-3000元,图书馆提供免费空间;二是安全考量,图书馆环境相对安全,且有书籍、饮水等基本设施;三是教育期待,家长希望孩子在阅读氛围中“自主学习”。然而,这种选择将家庭教育责任转嫁至公共空间,导致图书馆核心功能被稀释——九江柴桑区图书馆投诉量激增,工作人员需花费大量精力维持秩序,甚至影响正常服务。
矛盾:公共空间的责任边界与家长监护缺位
法律层面,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,核心功能是提供阅读服务,而非专业托管机构。根据《公共图书馆法》,图书馆对扰乱秩序的行为仅有劝阻、制止权,无直接监护责任。但若因管理疏忽导致意外,图书馆可能承担补充责任。更根本的问题在于家庭教育责任的缺失:部分家长未履行监护义务,将图书馆视为“甩手掌柜”的场所,导致儿童规则意识薄弱,甚至影响公共安全。
破局:多方协同构建普惠托育体系
面对暑期托管难,多地已探索创新解决方案:
社区与图书馆联动:浙江湖州推出“共享奶奶”计划,招募退休老人协助照看儿童;北京丰台图书馆设置“一日小馆长”岗位,通过儿童参与管理提升责任感。
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:卫健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》,提出“1+N”托育模式(以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枢纽,结合社区、企业、家庭托育点),鼓励企业、社区利用闲置空间开设公益托管点。
技术赋能与管理优化:部分图书馆引入智能监控系统,通过动态环境监测优化空间布局;盐田区图书馆通过“生长图书馆”项目,将绿色阅读与儿童教育结合,既维护秩序又提升体验。
反思:公共空间的“功能延伸”需平衡与引导
图书馆成为“免费托所”,本质上是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错位的体现。一方面,需肯定家长对公共文化空间的信任;另一方面,需明确公共空间的功能边界,避免“托管功能”挤压核心服务。未来,可通过以下路径优化:
细化服务分区:设置儿童阅读专区,配备专业志愿者引导,如深圳盐田区图书馆通过“预约登记+行为规范告知”强化家长责任意识。
政策兜底与市场补充:政府加大普惠托育投入,同时鼓励企业、社区参与,形成“公办+民办+志愿”多元供给。
当图书馆的“托管功能”从被动承接转为主动设计,公共空间才能真正成为连接家庭、社区与文化的纽带。这一现象的解决,不仅需要图书馆的智慧转型,更呼唤社会对“儿童成长共同体”的共建意识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