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24日,拉萨北郊赛马场人声鼎沸,雪顿节传统马术表演在此拉开帷幕。作为西藏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这场融合宗教仪式与民俗竞技的盛宴,以“马背上的舞蹈”为载体,向世界展示着雪域高原千年文化的生命力。
历史回响:从宗教仪式到全民狂欢
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,最初是僧众夏季闭关结束后的“酸奶宴”。2006年,其与藏戏、马术等民俗共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。2025年雪顿节期间,除传统展佛、藏戏展演外,马术表演成为最吸睛的环节——60余匹骏马与60余名骑手组成的阵容,再现了《格萨尔王》史诗中的英雄气概。
技艺解码:马背上的“功夫诗”
表演现场,骑手们以高难度动作诠释“人马合一”:
马上射箭:骑手在疾驰中精准命中50米外的靶心,箭矢离弦瞬间,马蹄扬起的尘土与观众喝彩交织成画。
卧马隐蔽:马匹突然卧倒,骑手匍匐于地,再现古代战士战场隐蔽的战术智慧。
叠罗汉:三人三马叠加至4米高空,最上层女骑手单腿直立,红色藏袍随风猎猎作响。
数据见证传承:西藏马术队在全国赛事中斩获22金29银37铜,农牧民义务表演场次超百场,观众累计达百万。
文化深意:马背上的民族精神图腾
在藏族文化中,马是“天神的礼物”。雪顿节马术表演的每个动作都蕴含深意:
拾哈达:骑手俯身拾起地面哈达,象征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。
敬酒礼:马背上的青稞酒碗稳稳高举,传递着高原儿女的豪迈与热情。
斩旗杆:刀光闪过,旗杆应声而断,隐喻着突破困境的勇气。
当代传承:非遗活化的“拉萨样本”
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,雪顿节马术表演通过“三化”实现活态传承:
竞技化:增设3000米、5000米速度赛马,引入电子计时系统,提升赛事专业性。
数字化:通过5G+VR技术,全球网友可360°沉浸式观看“马上叠罗汉”等绝技。
教育化:拉萨中小学开设“马术文化课”,学生亲手制作马鞍、学习基础骑术。
当最后一匹骏马昂首长嘶,雪顿节的马术表演落下帷幕,但草原文化的传承永不停歇。这场融合了力量、智慧与信仰的视觉盛宴,不仅让世界看到了西藏传统文化的璀璨,更揭示了一个真理:真正的非遗保护,不是将文化封存于博物馆,而是让它在现代土壤中开出新花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