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学准备:从“假期模式”到“学习状态”的软着陆
河南多地发布的开学指南中,“调整作息”被列为首要任务。郑州家长李女士分享经验:“我们提前一周模拟上学时间表,早上7点起床读英语,下午安排2小时数学预习,晚上9点半准时熄灯。”这种“渐进式收心”比补作业更有效。南阳某中学则推出“暑假成果展”,学生们展示减肥日记、手工模型甚至沙漠赛车观赛笔记,将假期经历转化为学习动力。教育专家建议,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制定新学期目标,如“每周读完一本书”“掌握一项运动技能”,让目标具象化以减少焦虑。
文化暑期:美术馆里的“第二课堂”
当传统补习班遇冷,艺术展览正成为暑期新宠。深圳美术馆的吴冠中个展上,四年级学生小林席地而坐,对着《江南春色》临摹点线面构图。“吴爷爷用几笔就画出了柳树的飘逸,比数学题有趣多了!”他兴奋地说。关山月美术馆的“黎明研究展”则吸引众多设计专业大学生,90后宝妈赵女士感慨:“孩子在家刷短视频的时间,现在变成了讨论齐白石虾的笔触。艺术不是考试加分项,而是滋养一生的审美能力。”数据显示,深圳暑期艺术展览观众中,亲子群体占比超60%,美术馆正从“打卡地”转变为“生活课堂”。
暑期的尾声,恰似秋日的序章。从科技之光到美术馆里的艺术启蒙,从调整作息的细微坚持到责任觉醒,这些碎片终将拼凑出青少年成长的完整图景。正如朱雨玲在夺得WTT大满贯冠军后所说:“人生没有终点,每一个当下都是新的起点。”这个夏天,终将在记忆中沉淀为前行的力量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